宦官为祸不假,但将宦官推到台面上,与文臣相争的却是皇帝。
为了有个好名声,就和宦官划清距离?
这背后有太多权谋倾轧和无奈不能诉之于。
不过,在李闯攻京城,崇祯走投无路时,最后拿起武保卫皇的,只有宦官,陪崇祯到最后的,也是宦官。
他才不承认自己是被永乐帝的龙爪给拍趴的,决不承认!
到伯府宣旨的是侯显而不是郑和,对孟清和却是同样的和善。
“敕兴宁伯孟清和复行后军都督府佥事,镇大宁……任鸿胪寺左少卿,掌会同馆,理番事。”
何况,较真起来,永乐朝的宦官名声算不上差。
孟清和亲自送正堂,在大门前止步。
一饮一啄,冷自知。
送走了侯显,孟清和回到三堂厢房,坐在桌边,看着并排摆着的两个好官印,叹息一声,先是郑和,再来侯显,早晚有一天,自己会着个“宦官之友”的大帽,被文官诛笔伐。若有幸被载史书,有九成的可能被归佞臣一类。
孟清和摇了摇,他不是古人,后世名声如何对他不重要,活着才是实际。
虽有天许可,侯显仍不能在孟清和停留太久。不到两炷香的时间便起告辞。
孟清和谨记侯显的份,问起话来,时刻把握着分寸。
或许是在草原上了风的关系,侯显面黝黑,板比郑和还要壮,当真是无比的爷们。换象征着侍的圆领葵花衫,没人能想到这样的爷们会是个宦官。
侯显一边回答他的问题,一边暗暗,兴宁伯果真是个聪明人,难怪天委以重任。借此机会同兴宁伯结个善缘,绝对是有益无害。
拜,五投地之时不忘呼:“陛圣明,万岁万万岁!”
洪武和永乐帝时期的宦官,越是贴伺候的,越是爷们。尤其是永乐朝,如郑和,侯显,白彦回等,都跟随永乐帝上过战场,真正杀过人见过血,经历过大阵仗。
侯显笑着躬别,上离开。
孟清和谢过侯显,荷包递,“侯公公辛苦。”
侯显笑呵呵的说:“兴宁伯好意却之不恭,咱家就收了。”
但成功的独特,就在于不可复制。
天派他来传旨,即是因他曾北草原。兴宁伯既然问起,自然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侯显表达足够的善意,孟清和投桃报李,气氛愈发洽。孟清和趁机向侯显询问了鞑靼和瓦剌的分况,侯显毫不藏私,据实相告。
之前被收走的官印和乌纱当即送还。在都督佥府事的官印旁,还摆着鸿胪寺少卿的官印和腰牌。
永乐帝是上
翌日,敕命达。
洪武朝的宦官听话,永乐朝的宦官彪悍,在这之后,除了主持修建北京九门城楼的阮安,明朝的宦官基本同奸佞直接挂钩。
论军事素养和个人能力,并不逊于优秀的武官。所以,才会有侯显,郑和王景弘西洋的壮举。
东厂西厂,王振魏忠贤,全都载史册,遗臭万年。
为了名声,各种傻缺,打死他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