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宋大人唉声叹气一番之后,我只觉得不公,心底有一打抱不平之气直往上蹿。后来宋大人又说柳侍郎等人参包大人的事,说包大人只要熬过这一关,会更受皇帝重,今后平步青云,保不齐庞太师的位置,将来就给他坐。我一听这将来还会有第二个庞太师,岂能容忍。”史判官继续,“我正琢磨用什么法,就听宋大人问我,可确定包大人不知
史判官阐述完这些之后,再告知包拯等人,他之所以会决定作伪证诬陷包拯,是因为宋庭空在庞太师死后,曾跟他慨过。包拯在外名声如何好,在皇帝跟前又如何受信,大家都夸他秉公正直。这名声维持的越久,就越加难破了。而且都过去四年了,很可能包拯就是吃了教训,谨慎为官,不再冲动亲自动手了。
赵寒烟问史判官,“当时事发突然,你相信自己以为的前所见,在理之中。但事后,你冷静来,该是会有一些怀疑才对。你没这个过程么,可是有人说了什么话,让你完全认定包大人是凶手?”
赵寒烟看到史判官不敢直视自己的睛,他在躲避,也在思考。这说明确实有人在事后刚刚好的游说过他,加了他对包拯怀疑。如果史判官很敬重这个人,就会很愿意听取这个人的意见,这种人对他的暗示次数多一些,会让‘怀疑’走向‘肯定’,最后变成偏执的‘认定’。
人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很容易被边人的意见所左右。当不断有人化告知所的决定是正确的时候,就很容易会觉得自己的这个选择就是对的。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人很容易去否定别人,但却很难否定自己。
当史判官意识到自己持的信念崩塌后,绪也崩溃了,但这之后,就开始慢慢冷静来,重新接受了包拯等人的审问。
“我贫寒,见多了欺凌弱小之事,自小就听那些除暴安良的侠义之事,也确实心怀着一颗侠义之心。能在开封府跟着包大人事,我一直觉得很荣幸,直到有一天,我去茶馆喝茶,听人说包大人也并非大家所想那般,细问那人却不说了,看到开封府的衙差就急匆匆逃走。我琢磨着这其中是不是有隐,总归被勾起了好奇心。
我后来确实有过怀疑,找过他几次。每次都不及我开,宋大人就给我看一些‘老实人’‘大善人’忽然杀人的案卷,都是刑正在置的案。又劝我要隐忍,因知我有侠义之心,更鼓励我要秉承此念,慢慢来,还告诉我‘君报仇十年不晚’,让我耐心寻找证据。”
宋庭空该就是利用了人这个小小的心理弱,直接左右了史判官四年的‘偏执’。
后来这事儿没几天,我就在后门目击了杀人那事儿。再后来我巧遇宋大人,见宋大人言谈随和,没轻起我这么小官,我就把我的苦恼说给他听了。宋大人说,人有时被人拿了把柄,为了掩盖过错,一时失手杀人,并不奇怪,他还很同我背负这样大的秘密。他帮我分析整件事的经过,告诉我缺少证据,让我蛰伏。如果心里不痛快就可找他聊聊,他随时迎。
杀人,也不乏有凶手平常被邻里认为老实憨厚。你怎知他们不是这种人?”史判官脑袋里忽然回起某个人说过的话,急忙拿一分说来,凭此理由反驳赵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