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之后,朝廷逐渐实行海禁,当年叱咤风云的大明宝船已经不见踪影,连造船厂也荒废了许多,如今仅有的官船战斗力有限,士兵也很少作专门用于海战的备战,如何能追赶得上那些久经海浪,经验丰富的倭寇?更不必说他们还有通风报信的应,早在明军来之前,就已经登船远去,扬帆疾行了,大明官兵由此只得睁睁地看着他们扬长而去,无可奈何。
朝廷为此争论不休。
中原民族的特注定它不是一个肆意扩张的民族。
许多人过惯了安逸日,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唐泛提的所谓雄心胆魄嗤之以鼻,又认为天朝产丰饶,何必走海上险路,去跟升斗小国争那等鱼米之利?
更何况造船耗
161、番外十大海
再者大明周围有如属国安南,附庸朝鲜等,若是遇事则退,这些附属国又会如何看待大明?大明国威又何在?
其中之一,便是以唐泛等人为首的主战派。
然而这样的声音虽然占了大多数,也并非没有反对意见的。
与日本行勘合贸易的大明官船,然后再假扮成明朝人的份,返航回明,再与大明人勾结,得知绍兴城城防守空虚的消息,趁机攻打,果然轻易得手,那些倭寇担心朝廷大军很快杀到,因此也不敢久留,只是把财宝扫一空,再劫了一批女人,拍拍屁溜之大吉。
这勘合贸易,是在海禁实行之后,明朝与外界唯一的官方贸易方式。
唐泛认为,堂堂天、朝,虽不好战,可也不应怯战,要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说白了,如今人家都欺负上门了,哪里还有当缩乌的理?
是要狠狠打击倭寇,还是连勘合贸易也给停了,彻底切断大明通往外界的通,也断绝外界觊觎大明的*?
这次绍兴之乱引起的震动很大,但后续讨论应对策略却并不顺利,朝中普遍的主声音都认为勘合贸易实属毫无必要,既不能给朝廷带来多么大的利,还会引来倭寇侵扰,还不如将勘合贸易直接停掉,彻底关闭天朝与外界沟通的通,这才是万事太平,一劳永逸之策。
这番话虽然慷慨激昂,但反对的人并不在少数。
现在关闭国门,固然可以图一时安逸,但万一将来倭寇之祸弥烈,难还要一直缩不么?就算不为计较,也该为百年后代孙着想罢?要知宋时海上贸易遍及各国,为宋朝政府带来了巨额利,为何我大明如今武力远胜宋代,但雄心胆魄反倒远远不及了?难蒙元那一百多年的统治,将我中原民的胆也给打小了?
太、祖收复汉家河山,永乐天迁都北京,天守国门,这才过了多久,大明当年横扫千军,将蒙元赶回草原的气魄呢?
说到底,是倭寇太嚣张,还是官军太无能?
倭寇劫掠勘合贸易的官船也是常有的事,但像现在这样公然跑到大明来洗劫,直是闻所未闻!
本朝也不例外,自疆域稳定来之后,国策转攻为守,再也没有开国之初那种锐意取的朝气,取而代之的是老成稳重的守成之君,久而久之,国朝重文轻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连边疆将领都得是士才更让人来得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