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闻听孔令仪的担忧后,薛衍还亲自跑到了永安帝的面前,请求永安帝罢免了自己的礼尚书之职,另选贤能负责此事。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上一张一半正文一半番外的事,因为懒八想要一个视觉转换的效果,所以是这么设定的,但是忘了
些文人心目中的印象并不大好。只怕有薛衍负责此事,会横生枝节。
而另一方面,那些文人儒士们对于薛衍担任礼尚书负责此事的态度也并没有孔令仪等老儒想象的那么烈。
虽然大家大分时间还是看不惯“斯文败坏”的薛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薛衍的雕版印刷术和辩论报有利的推广了文人们著书立说清谈辩论务实求是的风格。所以在大分文人心中,即便薛衍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妥之。但是瑕不掩瑜,有些地方还是可以肯定的。
而薛衍之所以向永安帝提及此事,则是为了能够有一个名正言顺的方式,将青铜手镯里面的资料一一的复制来。至于号令天读书人一起编纂一著作来为帝王扬名……参考的不过是后世一个朝代某个皇帝的法罢了。恰好此举又到了永安帝的。
薛衍见状,也就不再求。
因此不论永安帝是否同意自己的任命,都不会耽误薛衍心目中的“正事”。
不过不对于那个年代来说,认认真真的修纂一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薛衍因为之前的际遇诡异,所以当他将青铜手镯的资料默来时,该怎么解释这些书籍的来源,也成了为难薛衍的一难题。
永安帝当然也知孔令仪的考虑非常有必要。不过永安帝也相信薛衍虽然因一事得罪了某些儒士文人,但是也必然取得了另一分人的好。两相一抵,倒也不值什么。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薛衍甚至还在国监聘请了一些肯吃苦且有不怀偏见的生员,每日去询问老农工匠们各种问题,然后结合大褚已有的那些杂学著作,继续撰写有实用价值的“工书”。
这些评价是薛衍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不过更令薛衍没有想到的是另外一件事。
不过饶是如此,仍有很多书籍的“”令人存疑。
还好永安帝并大褚朝臣都知薛衍的来历有些莫名,但是自从薛衍现大褚,一举一动皆是为了大褚并无贰心,所以众人也就不过多的追究薛衍的来历。因此看到了薛衍默来的书籍时,也都很有默契的不再多问。
然而永安帝并不允许,只命薛衍“不要多想,只好你的分之事。”
而另一厢,薛衍除了每日默写自己所知的那些后世的有用的资料外,也有帮忙整理那些武将们的“军事著作”。
简而言之,在这一次编纂的中,薛衍只负责“奇淫巧计”以及军事相关的分。后者也是由他的份决定的。毕竟薛衍乃卫国公长,且当年率先提了请诸位将军们著书立说,也由此引发了大褚官员们的“纂书”……如今由薛衍来负责兵家的这一分,实在是恰当至极。
所以永安帝对孔令仪的担忧不以为然。仍旧持了自己的任命。
至于儒家、法家乃至其他方面的文章书籍,则有孔令仪并另外一些人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