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既然不想让书院议政,那赵肃便顺了他的意,今后除了闻台之外,一律禁止士在书院开坛辩论,这是赵肃的妥协。
赵肃很明白其中的利弊,所以他要尽力保护它,让它成为独立于朝廷之外,又对天万民有益的事,却也要去制约它,不能让它发展太快,太超前,以至于超越时代,最终只剩负面影响,重蹈历史的覆辙。
除此之外,另外有渠,可以让士们发声音,就是邸报形式的小抄。
到了最近几年,由于西方传教士
明朝书生喜论政,是从嘉靖中后期开始兴起的,闻台的创立,更将这风气推上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耳,家事国事天事,事事关心,明末顾宪成的这幅联,就反映了当时一个现象,但凡一丁事,这些读书人都可以拿来说上一嘴,皇帝不上朝了要说,宦官掌权了要说,朝廷颁布了哪条政令也要说。
从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邸报,把朝廷人员变动等大事附在竹简上,给全国各地的官员查看,发展到宋朝,上面记载着朝廷诸多大事,皇帝旨意等等,已经有了类似于后世党报的模式,等到明朝嘉靖年间,言路大开,士们的言论也以手抄的形式传在民间,传诵,传度不广,但是大家的是涨的,只是苦于印刷术无法普及,所以小抄也仅限于某些地区甚至某个书院而已。
以张居正的,能够容忍书院存在到现在着实不容易,赵肃知他迟早会对书院手,却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而且准备充足,摆明是冲着自己来的,这让他不得不定决心,拿那份折。
第131章
现在时间提前了几十年,在赵肃的间接推动,士林论政的声音越发响亮起来,这对朝廷施政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单凭喜恶的言论,也会惹来权臣的厌恶,甚至可能让朝野上陷无休止的打嘴仗里,最终无人事,国家灭亡。――每一件事的存在,都是一把双刃剑。
如今在历史之中,当局者迷,他不知自己这个办法,是对还是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产生怎样的后果,所以即便和皇帝、申时行等人都商量完善过,他还是不敢轻易拿来,心中一直摇摆不定,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之后,第一次发现作一个决定是如此艰难。
翻开史书看前人,有时候看到王安石变法中的弊端,看到岳飞被十二金牌追着奉诏回朝,历史由此拐了个弯,读史的后人替前人顿足懊恼,却不知当自己在其中,前路茫茫,对历史走向不清楚的时候,往往比这些古人更难抉择。――赵肃便是这种觉,他生怕自己的蝴蝶翅膀扇得太大,不小心把明朝提前几十年给扇没了,给中原百姓提前几十年扇来兵祸,以前的那些事,尚且有迹可循,但是步看越迈越大,没有人知他时常深夜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翻来覆去地推算思索,让自己尽量不要行差踏错。
赵阁老心,还有儿顽童般的劣质?
赵肃不是铁板神算,算不张居正要哪一步棋,但这份折却已经被他随带了好几天,一直没拿定主意要不要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