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在栖凤镇上,也是个足不、名远播的好闺女。也就是家境太一般,不然的话,早三五年就给人抢着定走了。
双方经过一番权衡,都觉得这门亲事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
尤其是老太爷的亲家杨家,那可是地方上的“老人”,跟县衙常有来往。财势皆备,人脉宽广,对他日后的升迁只有好、没有坏。
……
今天瞧见了恩人的外孙女,不但相貌,言行也是极为顺的。又听说的一手好针线,同样的绣活儿,因为绣工巧妙,倒是比别人要多赚钱。
大舅咳嗽暂停,弱弱敌说:“善人知,不是真善。是要这么着才好。”
孙浣裳父母双亡,此地也没有亲属,基本上自己的事自己作主,因此,很多曲里拐弯的过场都可以省去了。
至于恩人陶老太爷本人,早在查访初期孙浣裳就了解到了,老太爷德望重,十里八乡有名。
陶氏扭寻了一圈,纳闷:“然儿呢?给她
陶氏不以为然:“男人大儿怕什么!赶找个差不多的、年纪轻的,人事儿不懂,孩得多少心。大个十来岁,不大。”
连只鸡都杀不死。
陶老太爷眉一拧,不快地闷声喝斥:“什么恩不恩的!这种话以后别再让我听见!”
陶氏领会得,赶忙回:“这个事儿我回也跟怀儿嘱咐两句。有些事儿,心里清楚就好,说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别让人家以为,好像欠了咱多大的一个人似的。”
虽然是姨娘生的,但是自幼由主母教养,完全当成自己亲生的来对待。
萧墙外之第52回
又听说,陶老太爷的女婿现就在县衙作杂事,相比他这个初来乍到的,杨老三的熟门熟路显然能够帮助他尽快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从而到各项日常事务中去。
作为功臣的二舅,似乎经过这件事,忽然长了几岁,说话的语气都有些不同于往日的持重深沉了。
既定心意,孙先生当时就表了态,留了一方家传的鱼佩作为信,并约好三日,请官媒过来合八字、正式小定。
得知孙先生早有续弦之意,奈何忙于公事,一直不得空闲。也曾看过几家,都是差人意的,便都不怎么在意。
释怀离开的时候,孙先生一直送到胡同。
陶老太爷一向本分敛,但是二舅是个心儿活络的,见此景,就有意无意地跟孙先生套近乎、拉家常。
当娘的都这么说了,二舅自然是没有异议:“人品好才是真的好。知恩图报,到底是读圣贤书的。”
“我寻思着吧,要说不合适,就只有年纪了。孙先生今年虚岁二十五,确实不小了。”
这么明显的示好,凡是长睛的都看得来。